非典型冠状病毒,一位幼教女博士的非专业日志NO.2 | 兼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博弈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 鲁迅
大家好,我是牛牛。
昨晚发表了一篇冗长的推文。
感激很多小伙伴全文阅读并给与鼓励。
文章传送门▼
有人问我,“文章那么长,为何不拆分为8篇?
岂不是有8篇原创了?”
嗯,好问题!这也是自媒体运行法则。
(文章更新频繁、原创多)
不过,我倾向于做"人为规则之外”的”傻瓜“
我也推荐你们去品读一本书籍
《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石川拓治【日本】著)
▼
今天,我又不务正业地来聊聊PHEIC
以及知识分子/科研人员的社会使命
全篇文章:7000字
花费时间:18分钟
以下,正文
▼
1
正儿八经的分割线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不仅在中国有大范围传播,随着人员的国际流动,也出现了国际间的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在1月30日日内瓦时间13点30分(北京时间20点30分)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北京时间凌晨3点30分结束并公布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主要基于中国感染者数量增加、多个国家都出现疫情两个事实。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简称PHEIC),而非疫情国(Epidemic countries)。
在上一篇文章,我已指出,在疫情面前,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尤其是中国人。
世界范围的视角,哪管你是“湖北人”还是“非湖北人”,“你们都是中国人”。
与此同时,我国病毒事件扩散到世界多国,WHO也介入此事。也表明,灾难面前,任何国家也无法独善其身,地球公民都是命运共同体。(看到日本民间给中国捐赠物资的新闻,我个人有说不出的感激。阿里嘎多!)
这是给之前的不明情况的“地域黑”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群的警醒。
回到PHEIC话题上
它到底是什么以及对中国有何影响?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界定是什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国际卫生条例》的定义(2005),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简称PHEIC是指,“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它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并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不同寻常的事件”。
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严重、突然、不寻常、意外;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很可能超出受影响国国界;并且可能需要立即采取国际行动"。
PHEIC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被划为PHEIC,对中国首先是经济上的影响。随着疫情的发展,湖北省暂停了大部分的交通运输,而作为中部重要交通枢纽,也意味着很多经停湖北省的交通和往来也停止了。交通停滞意味着经济往来的放缓,加之很多实体企业都延缓开工,贸易、旅游等行业更是遭受影响。
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与其他国家人员的往来和重要的国际活动,大概率也不得不取消或暂缓。各国在中国经停的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也不得不接受特殊观察。中国出口的商品也成了来自PHEIC国家的商品。例如西非的埃博拉病毒,对疫情严重的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造成了约130亿元的经济损失。中国作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大国,其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什么时候解除PHEIC状态?
网上传广泛的版本,“列为疫区国就要至少三个月”,不是完全真实。
实际上,WHO有权随时解除突发公共卫生状态。
若发生PHEIC,总干事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可以发布、修改或者撤销临时建议及长期建议。
临时建议在公布三个月后自动失效,但可以修改或再延续三个月。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很快控制住疫情的发展,WHO可以随时解除当前的状态。
进而,因PHEIC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很快消除。
我们国家就会很快恢复过来!
因此,希望请大家不要盲目恐慌或悲观,全面、客观地看待其中的利弊。
也恳请大家保护好自己,遵守特殊情况下的规章制度,不给国家乃至世界疫情防控增加负担。
1
正儿八经的分割线
除PHEIC事件之外
另外一件事也是朋友圈漫天飞
关乎学术伦理以及CDC官员的职业操守的问题
自疫情爆发至今,中国学者已有十多篇论文或者相关文章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这些论文提及的研究数据和结论,有些早于官方对外通报的时间。
2020年1月30日,浙大教授在微博发文
(现在微博正文已被删)
▼
我拿其中一篇文章举例
美国时间2020/1/29,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武汉的早期传播》的论文,文章提供了2019年12月到2020年1月的425名新型冠状病毒的数据及其结论。
以下,论文英文版本
大家也可以搜索公众号“NEJM医学前沿”
阅读中文版本的研究概要
也可跳过英文阅读我们的重点解读
▼
今天我的朋友圈又“爆”了
毕竟我圈的科研人员较多,对此事较关注
(当然有的pyq情绪过于激动)
▼
为什么大家如此愤怒,我想了几个点
说到底,还是科研数据与官方言论的不一致
1.未发现现医务人员感染
▲图/新英格兰杂志
根据论文数据显示,1月1日至11日期间,武汉有7名医务人员感染;1月12日至22日期间,有8名医务人员感染。一共18位医务感染人员。
1月11日,WH卫J委通报“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
这莫不是中间有啥子误会?
2.未发现明确人传人证据
▲图/新英格兰杂志
根据图表数据
可以看出疫情和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密切相关
2020年1月22日新闻报道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排长队退商户租金
(作为疫情重灾区,还组织聚众活动?)
▼
论文字里行间
我们已经看到了“人传人”的结论。
不过在2019年12月31日与2020年1月11日
WH卫J委通报“未发现明显人传人迹象”
2020年1月18日,武汉市的万人宴如期举行
(超大型聚众现场)
▼
CDC的职责
“指导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和应急能力建设以及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这只怕又是一个误会?
▼
我的瞎想
我猜想,大家并不是对谁谁谁发表了多少篇S刊感到羡慕嫉妒恨;而是科研人员和研究结果与WHZF通告、决策,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尴尬的误差感到困惑?有一些不解,也有一些愤慨。
虽说是回溯性论文,但我们文科生都知道,学术发表从投稿、审稿、一改、二改...最后刊出,是需要时间的。何况S期刊?
收集数据样本在1月22日截止,如果是在此日期之后写文章投稿,那么审稿、改稿和发表速度也忒迅猛了吧?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到底又是怎样呢?
我也不想过多评论,还是等待更多官方回复吧?也希望广大读者保持冷静。
科研论文数据和官方信息发布的相对时间轴
自行体会
图片来源于微博账号“返朴”
▼
正儿八经的分割线
博士毕业之后,虽说我没去大学当老师,但我Jio得自己也算得上一位科研工作者(野生派)。
借着新型冠状病毒文章的东风,我想来思考一下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生命状态。
何谓“知识分子”?——是指有独立思考能力,以阐发或者运用知识为工作的脑力劳动者,例如作者、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律师、艺术家等。
欧洲中古知识分子的精神——宁愿牺牲生命,不愿牺牲真理。很多学者为了发明/坚持真理,不顾自身安危的,不慎少见。
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年—1600年2月17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为捍卫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1600年2月17日,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我国自古以来,坚持真理、不畏权贵的知识分子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多次被流放、最后以身殉国的屈原;又如不为五斗米折腰折腰的陶渊明;还有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更有“以笔带戈,刺穿敌人胸膛”的鲁迅先生等等。
为什么说这点?因为在关于疫情论文发表的10万+文章的评论区,有的网友认为,”即使中国防疫中心专家真的了消息,不发声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会被误认为造谣者“。
▼
假设,砖家真的在疫情全面爆发前有了初步研究结果也选择不发生,上述理由从个人层面”可以理解“,但从人民群众角度或者他们自己的身份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角度,“并不能原谅或接受”。
因”怕处理“而“缄默”,那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学者的风骨在哪里?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哪里?何况,上述文章中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学术权威???
我再次联想到到此次抵抗新型冠状病毒战役中的钟南山院士。为什么他每次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好消息”,但人民群众如此信任他?那是因为他坚守了一个科学研究者“求真”的品质,更是以身作则践行医者的职业操守。
例如,2003年4月13日,北京召开了关于SARS的新闻发布会,钟南山被要求参加。当记者问到“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时,钟南山院士没忍住,他对媒体说:“现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
顿时场面哗然。“非典”的真相自此才一点点向公众揭开。
2003年央视《面对面》采访钟南山院士。主持人王志突然问:“你关心政治吗?”
钟南山院士他脱口而出:“我想搞好自己的业务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这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
2020年的非典型冠状病毒,还是敢讲真话的钟南山院士先说出“已出现人传人病例”,也有“医务人员感染”的案例。
因此,就这两天爆发的“疫情论文”事件,我个人暂且对此表示不评价态度。
任何时候,科研人员和ZF官员应把工作重心放到正确的地方。抢数据、发S刊、保政绩等事情,与人民群众、国家发展有悖的时候,一定不要越线!否则,不仅是学术伦理问题,更有“泯灭人性”的嫌疑。
需要记住,你处理的每一个数据都带着人民群众期盼和社会责任,研究数据是让你来建言献策、治病救人,而不是用来做学术竞赛的!
也许,你做的每个决定,可救人亦可害人。
1月29日,我国科技部也发了一则公告。
▼
1月30日,网传了一版我国科技部的详细通知。
▼
我需要声明一点,科技部官网没有1月30日的通知。
因此,希望大家做决策判断还是以官网官方信息为准。
▼
不知道政府的公告是不是在隐喻什么,但这也是给接下来相关科研人员提个醒。
关键时刻,把时间、精力、魄力和勇气用对地方!
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也是对国家信任负责。
正儿八经的分割线
最后,还想探讨一点,即科研工作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也是人类两套探究世界的不同方式。
我想,“疫情论文”案例,本质上也与这个论题有关系。
何为科学精神,它是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超越前人的创新精神。我们做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秉持“科学精神”的态度。
科学精神不仅是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作为科研人员,科学精神应成为一个科研人由内而外的“气质”和“品质”,践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单说来,作为学者、研究者、教授、院士,做人做事都应“实事求是”,而非“歪门邪道”、“官僚作风”。
何为人文精神?它更关注人的本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人生意义的追寻。季卫东教授(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院长、法学家)曾说过,人文精神的两个重要维度在于个人自由与共同体的善。与此同时,人文思考更需要良知与智慧来推进。
两种精神彰显了不同的思维范式,各有优点和缺陷。就像我们的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一样。科学精神及其方法能够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规律或机制,却无法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疫情论文”这个事件中,相关人员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合理解与处理,有可能显得特别重要。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发表文章,从科学精神视角,没有问题;
但关键在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研究,而是一件真实、正在发生、紧急、涉及人类生命和全球命运的传染病事件!!!除了坚守科学精神在科研过程中的“求真务实”,还需要将这种精神带到“疫情现场”,更需要从人文主义视角考虑到人类的命运,即“共同体的善”!
对疫情态势保持警惕,对已发病和有可能发病的任何生命保持警醒和悲悯之心!
当你在发表论文的时候
请想想生命受到威胁的劳苦大众?
当你不敢说出实情的时候
请想想因此而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
有时候,人走到更高的位置,背负越多其获得也越多;在一些情况下,权衡利弊得失做出的抉择,才真正洞悉他当下“最关注”的是什么,他的初心是不是还在吧?
这一番话,不针对还没有“实锤”的“疫情论文事件”,而是分享给所有科研工作者。不论您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社科,请时刻记住——你所在平台给与你资源,也赋予你更多社会责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真的应该时时刻刻在高校老师和科研人员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学习中,好好做引导。
当然我也要说,国内高等教育行列(尤其文科),在研究伦理相关的课程和考核,的确有待加强。
最后反向推理一下,除了发表国外期刊级别更高之外,为什么他们不发表国内期刊?这也值得玩味。不得不承认,中国学术论文发表的机制和风气,也是存在值得探讨的空间。
它是否存在一串鄙视链,真心值得玩味。你是不是博士?你是不是高校老师?你是不是“好学校”的高校教师?你有没有课题?你的课题是不是重大课题?等等......
就像我,我现在的很多项目与国际比较研究有关。但是,我不是高校教师,之前也在寻思着,有可能我发表国内期刊的“砝码”不够“,是不是要投稿到国外期刊?
这的确是我面对的一个真实的困境。我无力去改变,那么我只能从夹缝中找到生存之道。
各位小伙伴,不好意思!作为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博士,今天我又扯了一大堆和自己专业没有直接关系事儿。
分享我个人的经验,上述探讨的事情,虽然和我的专业没有半毛钱关系,但的确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很多领域。例如,知识分子的使命、科研工作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兼容、当下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毕竟我也是个创业者,我们很多项目与国际形式密切相关)。
因此,与其说这是“不务正业”,还不如说这是“紧急事件激发了我在某些已有、浅层问题上的深度思考”。
社交网络对话产生了更多的对话,但大部分对话都是浅层的,它不一定能触达深度。因此,有必要留出时间来和自己对话、和书籍对话、和历史对话。
每次写文章,都是我自我经验、认知梳理与扩容的过程。而这些,给我一次深度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最后,再分享一本书给你们。
《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着》
作者是蒂姆·哈福德(英国人)
▼书中有很多不错的观点,很适合当下的形势。例如,我们都不喜欢混乱,但无序才是世界和人生的常态。混乱让人更有创意、更精神、能提高人的应变力。
与此同时,无聊是创意的天敌,而警惕则是创意的朋友。
最近看到社群或朋友圈有人发自肺腑地抒发“无聊”。如果你是一位幼教工作者,我就要提醒了,可以“闲暇”,但请收起“无聊”,因为它有可能也是“无脑”的表现。
教育工作是最需要创造性职业之一,你的无聊就是你专业成长的“天敌”。是网络资源不够多还是我们分享PDF书籍资源太少?一边懈怠不学习,一边又渴望升职加薪得到社会认可,除非在白日梦里。(不好意思,我较直接)
今年大年初七,希望每一位小伙伴照顾好自己和家人。闲暇之余,读读书,我也欢迎你们和我沟通专业范围的事情。
最后,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以上均为个人看法,欢迎文末留言区探讨。
棒棒的文章内容:牛牛博士好好的内容审核:小超超
美美的排版发布:牛牛博士
我们一直在路上,持续分享各国真实教育见闻
期待你的持续关注与加入
●微调查 | 因为不想去幼儿园一线工作,所以我去考研了......●行走志 | SECEE 2019 新西兰幼教研修日记 NO.1
●行走志 | SECEE 2019 新西兰幼教研修日记 NO.2
●行走志 | SECEE 2019 新西兰幼教研修日记 NO.3●行走志 | 日本教育孩子的几件“怪事”,值得所有家长深思●行走志 | 2019 SECEE暑期日本幼教研修3-4期 完美收官(附视频+图片)●观察 | 节后炮:儿童在儿童节的身份与话语权管窥(原创)●观察 | 幼儿园安装远程实时监控设备,迎合家长还是迷失了教育与法律?●美国 | 特殊学校里的自闭症孩子在干嘛?●美国 | 中美特殊儿童早教班之比较●美国 | 几份作息时间表管窥中美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差异●丹麦 | 怎样的幼儿园造就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日本 | 不要因为太危险而阻止儿童探索与体验●日本 | 一顿幼稚园午餐的差距(附视频资料)●日本 | 悉数我在日本遇见的园长们及其特质●德国 | 见识了「傻玩」的德国幼儿园怎么教小孩,我觉得这些年白活了●德国 | 德国幼儿园:一批在起跑线睡着的小孩集散地●德国 | 卧底德国幼儿园,我的情商受到了暴击●新西兰 | 新西兰学前教育的特色是什么?如何实现?●澳大利亚 | 走进澳大利亚孩子的阅读世界(上)●澳大利亚 | 幼儿教师的角色与责任——走进澳大利亚孩子的阅读世界(下)●师训 | 瑞吉欧取向下的儿童行为观察与师幼互动●政策 | 关于印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政策 | 牛友看两会,中国学前教育怎么走?●线下 | 学前教育科创投圈的第三次线下小聚
今年愿景
超级早教专家(Supe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xperts,简称SECEE)力图为幼儿园教师、家长、高校提供一处留白、共生、和谐可持续的成长空间,竭尽全力集结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引领者与KOL,协同为中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做点事儿,而不仅是活着。
若你觉得和我们一样或想成为一员
随时,欢迎加入!
添加下方微信,加入学前教育科创投社群
(入群审核需实名制,谢谢)